您現在的位置:中國民工兄弟網   > 新聞中心 > 新聞要聞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定調了!推動產學研人才聯合培養
〖發布日期:2025/3/6 9:10:07〗 〖點擊量:

當下,市場對高技能產業工人“求才若渴”,卻又面臨人才短缺的困局。例如,我國人工智能領域人才缺口高達500萬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強拔尖創新人才、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養,推動產學研人才聯合培養和交流?!爱a教融合”再次成為熱議話題。

一語破的

產教融合仍存“剃頭挑子一頭熱”

全國政協委員、沈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姜妍是一名來自企業一線的技術人員,她認為目前校企對產教融合態度冷熱不均,實際操作中往往是“學校熱、企業冷”:學校出于提高辦學質量、提高就業率等方面考慮勁頭比較足,但一些企業往往是“走過場”,甚至有些企業對高職生的職業技能認可度不高。

其他代表委員在調研中也發現,當下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仍存在一定脫節。全國政協委員、重慶海爾洗衣機有限公司噴粉班班長盧躍富表示:“剛進來的畢業生,理論和實操能力不能很好滿足崗位技能需求,有的甚至要重新學一遍?!?/span>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一汽首席技能大師楊永修,全國政協委員、廣州白云電器設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德兆更是直言: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內生動力較弱,企業主體作用未充分激活。對此,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電科網絡通信研究院高級技師夏立也持相似意見:“產教融合、產學結合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但當前校企合作還不夠深入,企業參與積極性有待提高,職業院校教學內容還需進一步對接企業的實際需求?!?/span>

群策群力

“產教脫節”困局如何破?

針對職業教育中突出存在的“產教脫節”問題,產學研深度融合呼之欲出。到底該如何破局?代表委員紛紛給出自己的建議。

去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國有資產管理處、實驗室建設與管理處處長王紅軍便提交了“關于校企協同加大對企業員工新技術培訓的建議”,得到人社部、全國總工會等相關部門回復。今年,他持續為此發聲,建議將先進技術、工藝、企業標準等引入課堂特別是實踐教學環節,使學生掌握扎實有用的專業技能,實現學生所學與行業企業應用無縫對接。

姜妍委員則表示:“可由企業牽頭,聯合高校、科研機構、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構建有明確市場目標的技術創新聯合體,并在人才培育載體創建方面提供政策傾斜,有效形成產學研發展鏈條?!?/span>

胡德兆認為,由于專業和合作企業的差異,學校難以制定統一的培養標準,致使培養出的現場工程師在崗位技能上存在較大差異。他希望,政府相關部門加快出臺指導性標準,以提供規范性的參考框架;同時,進一步加強政策支持力度,通過建立專項激勵基金,鼓勵校企加大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工程訓練中心等項目投入力度。

照進現實

校企聯手再探育人新模式

當下校企聯合、產教融合培養技能人才確實存在諸多問題,但“路雖遙,追則能達;愿雖艱,持則可圓”。目前,已有多家校企開展實踐探索:

上海海洋大學通過“住企培養”模式訓練集成電路人才。自2024年集成電路裝備專項班獲上海市教委批復建設以來,上海海洋大學工程學院與集成電路相關企業展開對接,全力動員機械、電子信息兩個專業學位的研究生參與其中,住企聯培生每天不僅要在校接受理論知識,還要在企業參與實際項目,論文題目更必須來自產業需求。通過“職場+學術”的雙重錘煉,竭力助學生快速成為行業急需的高素質人才。

無獨有偶,安徽馬鞍山市自2021年起在馬鞍山學院試點建設全省首家高校產業工程師學院,探索在校畢業生專業技術資格的職稱評審,達到一定條件的畢業生便會獲得技術員、助理工程師、工程師等相應職稱。該學院的人才培養方案直接瞄準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學生需結合企業生產科研活動開展綜合實踐,把課堂搬進企業。

未來,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進一步完善,以及各項有效建議提案的落地,相信職業教育會向著產教研融合的方向全力發展,讓培育產業工人的“蓄水池”更滿、競爭力更強。

(文/王姍、尹文卓 本文內容綜合自《工人日報》、人民網、新華網、央視新聞客戶端、央廣網、新華日報、解放日報等)

責任編輯:張葦檸


日韩欧美三级中文字幕在线|日本高清视频网站WWW692RRC|漂亮人妻当面被黑人|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有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