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陳華 高子立 王宇 陳驍
11月8日上午,安徽銅陵,一個名為“幸?!钡纳鐓^廣場前,一場“簡易”的招聘活動正在進行。
數家企業,多個崗位,每個展臺前均圍滿了群眾。效率極高的遞交材料、面談交流、意向反饋之后,招聘活動宣告結束。
對于銅陵市銅官區幸福社區黨委書記丁慶勝而言,這樣的不定期招聘會主要是“為那些不太習慣上‘網’的人設定的”。而年輕一點的求職者在網上為自己“匹配”合適的工作早已不是新鮮事。
在安徽,就業主打一個“實”字,背后其實潛藏很多“新意”。為深入實施“家門口”就業行動,持續完善就業優先政策,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安徽多地通過打造“三公里就業圈”打破時空界限,將高校學生的專業“鏈上”當地的特色產業打破專業藩籬等各種創新舉措,讓當地的就業服務充滿“新意”。
打通服務求職者的“最后一公里”
在銅陵市,當地積極探索就業服務新模式,推動公共就業服務下沉基層,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依托網格化管理,相關部門收集居民就業意愿,通過社區微信群發布信息,實現企業與求職者精準對接。
銅陵市一個突出的做法就是打造“家門口”就業驛站。這些驛站提供求職登記、崗位推介、政策宣傳等服務,每月動態更新崗位信息。銅陵市人社局就業促進和失業保險科科長王建告訴記者,設立這些就業驛站,目的就是要打通服務求職者的“最后一公里”。
就業驛站大致分為4種形式,分別是政銀、政郵、政企和政社,也就是人社部門分別和銀行、郵政、企業以及社區因地制宜打造不同形式的就業驛站。
以銅陵市在中國郵儲銀行銅陵市分行打造的“政銀”就業驛站為例。依托全市擁有72個營業網點,“政銀”就業驛站不僅針對失業群體開展求職登記和培訓需求登記,推介重點企業崗位信息,并且指導有需求的群眾或企業通過社保網上辦事大廳等平臺查詢或辦理相關業務,為群眾提供專業的就業社保服務。
線下就業服務直通求職人員和用工單位,線上求職更是24小時在線。
銅陵市的多個社區都張貼有可以通過微信或支付寶掃一掃就能求職的二維碼。這是當地為實現“三公里”就業圈而打造的“社區快聘”網上平臺。平臺一頭連著企業,一頭連著求職者,中間還有政府相關部門的傾情“守望”。
曾經的全職媽媽婁吉梅就是通過這個平臺找到了一份物業公司的工作。婁吉梅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掃了一下二維碼并提交了相關資料,沒想到此后不僅社區不斷為她推送崗位,而且企業也打來了面試電話。
讓“微專業”與特色產業更好“鏈接”
與銅陵市同處長江邊的池州市,則從另一個維度開啟自己的就業服務創新。為了讓學校的專業與地方的產業更好地“鏈接”,池州學院嘗試開設了一個“微專業”。
畢業于該校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專業的張干就受惠于這樣的設置。今年初,他選擇進入學校新開設的半導體器件制造與應用“微專業”學習。經過半年的針對性學習,張干一畢業就被安芯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錄用。
為更好地服務于當地的半導體產業發展,池州市經開區與池州學院共建半導體產業學院,并在安徽池州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開設半導體器件制造與應用“微專業”班,通過“理論教學+課內輪崗實踐+崗位頂崗實踐”方式進行培訓。
“微專業”班聘請一批企業高管、技術負責人擔任產業教授,課程內容覆蓋從集成電路設計到制造、封測再到系統應用的全產業鏈。
池州市經開區黨群工作局副局長曾鳴告訴記者,通過與池州學院、池州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培養人才等方式不斷深化校企合作,市經開區目前已經建立了半導體技術人才“蓄水池”。
地處皖北的蚌埠市在面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方面也有類似的“操作”。蚌埠技師學院主動對接融合蚌埠市區域先進制造業集群,助力蚌埠“創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建設,將專業建在產業上,構建專業與產業對接譜系,動態優化專業結構與布局。
安徽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安徽圍繞區域經濟發展布局技工教育,聚焦產業需求,突出技工教育的“匹配性”、技能培訓的“靶向性”、技能評價的“引領性”和技能人才的“激勵性”,相關舉措推動了安徽技能人才隊伍量質齊升,為打造技能型社會提供強勁動能。
“三公里”就業圈打造“家門口”就業格局
在另一座皖北城市——亳州,“社區微招聘”活動辦得風生水起。
11月9日,亳州市譙城區馬元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一場“社區微招聘”上,30家用人單位共帶來技術工、質檢員、美容師、電商運營等100多個崗位。
作為一個常住人口大約1.6萬人的社區,馬元社區將常態化舉辦社區微型招聘會作為開展就業服務的抓手之一。馬元社區黨委書記郭俠介紹,社區著力打造規范化的就業服務驛站,線下設置專人接待的就業服務臺,定期組織包括招聘會、就業指導在內的現場活動。線上則積極利用亳州市“三公里”就業圈信息平臺等進行就業信息推送和問題解答,把就業崗位送到群眾“家門口”。
一家鞋服制造企業招聘負責人蔣宏偉告訴記者,以前去鄉鎮逢集上發傳單,到處走、到處跑也不一定能招到合適的人,“現在有了直接對接社區的招聘平臺,招聘效率高了很多”。
安徽省人社廳副廳長陳宏介紹,安徽實施提升就業服務質量工程,針對不同群體、不同時段開展豐富多樣的就業公共服務專項活動,其中一個創新做法就是開展“三公里”就業圈建設,同步推進零工市場規范化建設,支持就近就業、靈活就業,促進“家門口”就業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三公里”就業圈聚焦社區就業困難人員等群體,以城市社區為“圓心”,以社區周邊三公里為“半徑”,以解決社區勞動者“就業難”、小微企業“招工難”、基層“治理難”為重點。目前,全省已為2922個社區配備就業服務人員6455名,常態化服務社區居民、就業困難人員就近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