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部門不妨積極行動起來,為廣大農民工搭建起技能培訓、法律知識普及的平臺,最大限度地解決農民工求職路上遇到的問題。尤其是地方政府,一定要多關注農村青少年的學習與生活,開辦更多的職業教育培訓學校,培訓更多的技術型人才,如此,不僅可以破解新生代農民工求職難,更可以為城市輸送更多的技術工人。
隨著“互聯網+”浪潮席卷全國,文化程度提高的農民工也越來越多地使用網絡進行求職。然而,農民工使用網絡求職被騙的新聞屢屢見諸報端,如何破解農民工網絡求職被騙是亟待解決的社會難題。(11月24日《工人日報》)
數據顯示,總量2.77億人、約占全國人口兩成的農民工群體正在呈現出年輕化的態勢?!?0后”“90后”新生代農民工已占農民工總數的70%以上。新生代農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有了明顯提高。網絡時代,他們的求職路,不僅僅走找熟人、找中介這些“老路”,更熱衷于走“網絡求職”這條新路。
但是,即便如此,他們的求職路并非一帆風順,稍不留神就會墜入求職騙局。農民工落入求職騙局,一是求職者自身的問題,這與求職心切,求職經驗不足、法律意識淡漠,依法維權能力不足有著很大的關系;尤其是面對一些侵權案件,他們習慣于忍忍就算了,不善于或者不敢拿起法律武器進行維權。
二是求職被騙后維權難。維權的渠道一般有兩個,即申請勞動監察或勞動仲裁。但這兩項的操作周期通常較長,需要四到六個月,甚至拖到一年以上。如果還不能解決問題,雖可以去法院提起訴訟,但基于戶籍、流動性大,或者證據不足等因素,法律援助也只能是想想而已。并且,也難以保障百分之一百維權成功,“忍”就成了求職被騙者的共同選擇。
三是對招聘網站的監管失察。招聘網站是責任主體,但為了“錢”,一些招聘網站和招人單位,就動起了“歪腦筋”,如鉆審核空子,提交冒用的營業執照等資料;或者承諾不收費,但卻“名不副實”;還有就是提供的職位與實際情形“驢唇不對馬嘴”。如此,使求職者不僅找不到對口的工作,也會落入招聘騙局,導致求職路上“危機四伏”。
網絡招聘不能“騙”行當道,還須規范起來。一則靠求職者時刻不放松警惕,無論是通過網絡、手機客戶端搜崗位,還是通過別人介紹的網絡招聘,一定要選擇正規的網站,尤其是對索要押金、培訓費用的,一定要提高警惕,更不要泄露自己的信用卡號或銀行賬號,正規的招聘公司都不會需要這些信息。二則亟待監管再升級。招聘網站要對招聘信息立足于前置審核、嚴格審核,確保登載的招聘信息真實;相關部門也應加強對招聘網站的檢查與監管,按照《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相關規定,依法對不合格的招聘網站進行關停;招聘單位、網站、監管部門,應建立起“反欺詐聯盟”,實現信息共享,為求職者提供參考。
同時,人力資源部門不妨積極行動起來,為廣大農民工搭建起技能培訓、法律知識普及的平臺,最大限度地解決農民工求職路上遇到的問題。尤其是地方政府,一定要多關注農村青少年的學習與生活,開辦更多的職業教育培訓學校,培訓更多的技術型人才,如此,不僅可以破解新生代農民工求職難,更可以為城市輸送更多的技術工人。(楊玉龍)